• 解决百姓冷暖是供热改革关键
  • 资讯类型:热点关注  /  发布时间:2010-03-01  /  浏览:6708 次  /  

本报最新民意调查显示,35岁以下居民自费取暖比例达68.9%,三分之二的人每年为此支出1000元以上。

  虽然早些年就有取消福利供热的传言,

但当十几天前建设部等八部委真的要求各地在两年内完成用热商品化时,公众的情绪仍然是复杂的:根据本报一项最新调查,37%的人明确反对这项改革。其中的原因既有原有利益即将失去的疼痛,又有对新体制可能造成“采暖贵”、“用热贵”的担心。

  采暖的重要性,南方人无从感知,但是在北半个中国,这可是公众冬天里的头等大事。50年前,我国从前苏联舶来的“住宅锅炉供暖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住房改革的启动渐渐行不通了。很多地方先是停发了采暖补贴,接着政府宣布财政不再直接核销此笔费用。到了1998年12月31日,大多数企业也宣布不再为新员工的供暖负责。个人缴费成为一种事实。

  几年来,“新人不管不问,老人大包大揽”的采暖模式被社会舆论视为严重不公。本报的民意调查同样发现这种情绪普遍存在。41%的受访者表示“当前的情况只是一种过渡,不能长久下去”,39%的人认为“仅仅因为进入单位的时间不同而在缴费上有如此差别有失公平”。这种观点特别得到了35岁以下受访者的认同,因为在这个群体中自费取暖的比例高达68.9%,而且近三分之二的人每年要为此支出1000元以上。

  事实上,“取消派”的最强音来自供暖企业。据《中国电力报》报道,目前,我国热电厂亏损面达90%,随着水、煤的价格上涨,这种情况正在加剧。失去了政府财政兜底的供暖企业负重前行步履维艰,在旧体制下的收费困难也让他们恼火不已。有消息说,今年北京市供暖收费率不足30%,比去年同期低了10%。面积最大的朝阳区,供暖收费率只有20%。供暖企业希望改革能给他们带来“春天”,不仅不为收费发愁,而且也能随行就市地“涨价”。当然,他们还说,供暖改革也将会提高供暖质量。

  2003年,建设部等八部委发布《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始在三北地区和鲁豫两省进行供热体制改革试点,试点的核心是“停止福利供热,实行用热商品化、货币化”。具体内容即为由单位统包、个人无须缴费的福利供暖方式逐步转变为居民家庭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的供热制度。作为过渡,改革过程中的采暖费用将通过多渠道筹集,由政府、单位、个人共同负担。

  无疑,对于被称作“计划经济最后红利”的供暖制来说,改革难以阻挡。公众的心理似乎也存在这样的共识。本报此次调查显示,46%的人认同“取消单位福利供热是大势所趋”的观点,38%的人相信供热商品化有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不过,大家对改革还是存在隐隐约约的忧虑,尤其是对“采暖涨价”很是担心。有评论指出,要防止供热商品化成为“垄断部门涨价的借口”,避免出现“供热企业高兴了,用户难过了”的局面,政府应该做好风险平衡。也有人指出,新政策有待进一步细化,特别是“暗补”变“明补”怎么个补法、补给谁要明确。另外,65%的受访者认为,实现分户计量、室温可控是供热商品化的前提,否则就有强制消费之嫌。

  对于这种担心,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市政管理处的一位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取消福利供暖之后确实存在“两难”:允许供暖价格浮动,有可能导致老百姓难以承受;如果政府干预压低价格,又有可能让供热企业难以生存。

  此外,“供暖商品化”还有另一个难点。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市居民采暖共有四种价格,由低到高分别是小型燃煤锅炉房、燃煤间接锅炉房、热力集中供热、燃气(油)锅炉房。一旦改成个人交费后将直接引发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人们同样享受室温18℃(±2℃)的服务规格,价格差可能达到80%;二是采暖费变“暗补”为“明补”,则同一单位、同一级别可能有四种补贴额,财务难以进行测算、管理。

  对于此项改革,一名受访者的话颇有意味。他说:“改革是好事,关键是怎么改。改革的目标不能单单为了减少供暖企业的亏损,还要考虑到百姓的冷暖和鼓励节约能源。”

  调查背景:本次调查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策划,通过央视资讯ePanel会员系统和题客调查网共同实施,执行时间为2005年12月21日~22日,共有1077人参与。

帮助说明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收费标准 | 联系我们 | 留言咨询
苍南房产网 网站房源信息过期信息投诉QQ号:1086507
苍南房产网广告热线:13587823337(微信同号)
网站客服QQ:1086507
浙ICP备2021034522号
回顶部